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温馨时刻 >> 正文

工会构建多层次职工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议

来源: 作者: 编辑: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: 2020年11月11日 09:01 浏览次数:

    在巨大压力下,当个体的内心紧张情绪不断积蓄达到难以承载的水平时,原有的身心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,出现思维和行为紊乱的心理应激反应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些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。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的心理援助工作,是工会落实保基本民生任务的一项重要职责。要做好这项工作,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。

  首先,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,工会应密切关注职工的心理诉求动态。伴随疫情发展的高发期、下降期和消退期,职工的心理应激反应会经历恐慌期、防御期、适应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。工会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应分阶段制订不同的干预内容和策略。在恐慌期和防御期,职工的消极情绪具有共发性和传染性,各级工会迅速响应,开展心理热线咨询、讲座、在线团体辅导等各类心理疏导工作,是广大职工抗疫的有力后盾。现阶段,职工的心理反应正逐步进入适应期和恢复期,工会应将抗疫的经验作为今后应对挑战的宝贵资源,建立起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。

  其次,工会要加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职工心理危机处理能力。公共危机事件对职工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,职工的心理症状如不能得到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应激障碍,良好的心理危机处理能够有效帮助组织和职工共同应对危机。

  基于危机处理的心理援助整合模型指出,在危机时期,政府、工会、企业各有分工。其中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组织内部的危机预警与防控机制,可使用关键事件压力管理法为受影响的职工提供心理服务,一般包括危机前防范、事发中支持、危机干预、后续心理疏导与反馈四个阶段。具体可采用安全导向的几种模式解决危机:通过回避危机环境或事故现场减少对职工的刺激;帮助职工正确理解危机的意义;帮助职工建立对焦虑、恐惧等情绪的合理表达和正确认知;通过各种咨询、辅导技术,确定处理危机的具体解决方案;构建社会支持网络,为职工提供有效支持;将职工纳入危机解决方案中,充分认识自我价值,增强自我效能感;为几类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。

  第三,构筑普惠式心理援助长效机制。工会工作应创新理念,构筑针对职工及其家庭的普惠式心理服务体系。可借鉴员工援助计划(EAP)中的工会模式,由工会组织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,或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,提供诊断、辅导、咨询、培训等一套系统、长期的心理支持项目,将心理援助纳入常态化工作,解决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。

  工会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优势是针对性强,适应性好,及时有效性高。其服务模式和内容可以包含压力管理、心理健康、危机事件、职业生涯、婚姻家庭问题、亲子关系、健康生活方式等。工会可依托各级职工服务中心、工会服务站、职工之家等搭建多层级的心理服务体系。第一层,通过宣传和教育培训,向全体职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;第二层,针对重点关注群体的具体问题提供及时精准的心理疏导和干预;第三层,将低保户、单亲家庭、因公因病死亡职工的家属、遭遇突发灾害等群体作为心理帮扶重点。

  第四,要充分利用“智慧工会”打造心理援助新平台。以“互联网+工会”和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“智慧工会”是工会工作的新阵地。工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方法应及时更新,匹配职工行为方式及习惯偏好的变化,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,打造职工心理服务的网络综合新平台。一是畅通职工心理诉求的网络表达渠道。通过在线调查,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性别、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心理需求动态摸底。二是依托“智慧工会”平台,设计职业压力、家庭生活、心理健康等模块,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、心理咨询、心理帮扶等服务。三是利用网络数据优势,建立职工心理档案数据库。通过定期开放免费心理测评,追踪工会会员个性特征、心理健康水平、行为偏好、职业兴趣等特点,并提供针对性的筛查、咨询等指导服务。四是结合线下心理服务定期开展线上讲座、咨询、培训等,第一时间对职工心理诉求作出应答和反馈,切实提升职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最后,工会心理援助工作应注重职工心理资本增值。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,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,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。心理资本包括自信、希望、乐观和复原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。

 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,职工的心理重建应将“他助”转化为“自助”,工会心理援助工作要聚焦于培养职工的积极品质,采用积极、健康的心理干预内容和手段,帮助职工树立起探索工作和生活的梦想和勇气,挖掘自身潜能,当面对重大压力、逆境、创伤、危机时能够良好应对,并迅速复原。开发和提升职工的心理资本,是构建和谐家庭、组织、企业和社会的基础,有助于让职工培养起现实而灵活的乐观精神。

  (作者单位: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)